在美丽的彩云之南,有一条高速公路将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泸沽湖和程海串联在一起,沿着这条高速公路游览丽江,湖光山色美如画卷,这便是云南宁永高速公路,它不仅是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首条高速公路,也是云南高速公路建设史上难度最高的公路之一。
在项目建设的4年多时间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冶)云南宁永高速公路项目经理杨宇带领团队凝心聚力,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国家级QC成果3项、省部级QC成果8项,以硬核技术、创新伟力和苦干实干的精神,为云南高速公路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
六冶承建的宁永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小凉山腹地,主线路线全长27.33千米,沿线设有桥梁29座(双幅)、隧道4座(双幅),桥隧比达69.12%,沿途山高坡陡、弯道急,多处桥隧相连交叉施工,曾一度因征地拆迁协调难度大、施工条件艰险而导致进度滞后。
面对征地拆迁这一“疑难杂症”,杨宇和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列学走村入户、宣讲政策、听取诉求、解决难题,深入现场测定界限、核定指标。凭借“不等不靠、主动出击”的精神,他们按期完成了征迁工作。
受地理、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宁永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特别是在战河镇的哨坪特长隧道,其单幅总长10.98千米,跨越宁蒗县和永胜县,岩性分布复杂,穿越5个断裂破碎带,突泥涌水灾害严重,单天最大涌水量达到3.6万立方米,涌水总量达1800万立方米,相当于灌满8500多个标准游泳池,是宁永高速全线线路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条特长隧道。
2019年9月份,哨坪特长隧道首次出现巨量涌水,水流瞬间涌至掌子面。面对险情,杨宇冲在最前方,及时切断电源,快速组织人员和设备撤离,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通过采购专业抽水设备、布设大口径排水管等措施,进行左右洞同时排水。看着汹涌而至的水量逐渐减少,他紧锁的眉头才逐渐舒展。
“破解隧道工程涌水难题的过程,就像建设一个小型水利工程,不仅要严堵出水区域,还要确保积水顺畅排出。”杨宇解释。事后,杨宇组织专家优化突泥涌水应急措施,在雷达预报的基础上,通过超前水平钻孔做出更为精准的预判,优化施工工序,探索堵排结合的处置措施。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面对项目部年轻技术人员的畏难情绪,杨宇时常鼓励他们。在拥有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一级建造师等多项执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杨宇仍然没有停止学习。他白天在现场指导施工,晚上带领技术人员搞科研、做优化,攻克技术难关。
借助BIM、数智建造及“四新”技术等,宁永总包部携手参建单位引入智能信息化系统,建立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隧道施工综合防控机制。
在隧道仰拱钢筋施工环节,该项目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组合式隧道仰拱钢筋定位工装”技术,不仅降低了施工成本,还减少了施工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该项目团队引进围岩自动监控技术,创新隧道薄壁电缆沟施工新工艺,扎实做好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等基础工作,并根据断裂带围岩变化情况,动态确定措施及方案,在降服涌水的同时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最终使哨坪特长隧道安全地穿越多组断裂破碎带和突泥涌水灾害段,顺利贯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项目建设期间,杨宇及其项目团队始终把绿色发展融入施工生产的各个阶段。通过生态、环保、安全选线等多种手段,该项目部有效减少了取、弃土场的设置,在具备条件后及时复垦,“见缝插绿”,减少征地约299亩,减少新增临时占用山地39亩;在场站建设中推广应用光伏发电、供暖,推动工程材料的节能降耗;合理利用可回收资源,将隧道开挖的洞渣碎石“变废为宝”,陆续用于项目土建、路面等工程;针对路面水稳、沥青铺设等技术难点,引进下置式配料系统,实现沥青和水稳场站的两站合一建设,不仅使用成本低,且可多次循环利用,还能减少建筑垃圾,实现项目建设降碳、减污、扩绿、节能。
“这4年多的时间特别忙碌,满脸是灰、浑身是汗已成为常态,脚下沾满泥、头顶星与月更是日常。但每每想到宁永高速建成通车的场景,就会觉得奋战一线挥洒的汗水与付出的辛劳,都很值得。”杨宇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