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炼铝以渡,也将奋斗不已。” 铝是他的人生伴侣,他的一生都在从事铝冶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就是我国最著名的有色金属冶金专家邱竹贤,以其在铝工业界不容置疑的贡献,被誉为“中国铝材之父”。
建设中国首座电解铝厂
17岁高中毕业时的邱竹贤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化学系,享受公费待遇。但当时的上海已经沦陷,暨南大学要搬迁,因此邱竹贤于1939年重新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是年冬转赴贵州平越县(今福泉县)读书。
贵州省有丰富的铝矿和煤矿,兼有典型的岩溶地质环境,这些都对邱竹贤充满了吸引力。在攻读矿冶学科的四年中,他经常利用假日去郊外作地质考察,既锻炼了体力,又树立了为发展中国炼铝事业献身的壮志。
1943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资源委员会所属的电化冶炼厂(在四川綦江),在炼锌和炼铜车间任技术员,1945年参加炼铝试验工作。1946年他奉调到台湾铝厂(在台湾高雄市),在铝电解车间任工程师。
1 9 4 9 年上海解放前夕,邱竹贤返回大陆,临时在浙江省立台州中学任英语教师。1 9 4 9 年12月,原重工业部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决定建设完善的中国铝工业,建设山东氧化铝厂、抚顺电解铝厂和吉林碳素厂,并将其列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
抚顺铝厂全景
在苏联的援助下,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电解铝厂——抚顺铝厂(301厂)开始筹建,邱竹贤担任计划科科长,从事修复铝厂和培训技术人员的工作。当时有许多苏联专家来厂,邱竹贤是中国国内唯一的有炼铝经验的工程师,为建设中国首座电解铝厂作了重要贡献。
培养轻金属冶金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邱竹贤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轻金属冶炼专业人才。1950年,抚顺铝厂因建设需要,举办了铝冶炼训练班,邱竹贤兼职任课,编写讲义,开设了中国最早的铝电解课程。学员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首批铝冶炼专业人才。
1952年,东北工学院为适应中国铝冶金和铝加工事业的发展需要,组织两个班级进行专业培训,借调邱竹贤担任该校的铝冶金专业课教学工作。这批学员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铝冶金与加工事业的技术骨干。
1955年春,东北工学院成立轻金属冶炼专业,邱竹贤从抚顺铝厂调入东北工学院任教,担任轻金属冶炼教研室主任。多年来,他精心授课,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成绩优异。早在1966年前,邱竹贤就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邱竹贤成为全国首批有色冶金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
邱竹贤还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编写该国的教材。他和研究生一起成年累月地在实验室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又深入到全国大小铝厂吸取丰富的营养,并先后出国访问了许多国外炼铝厂和铝业研究所,注意吸取他们的长处,回国后整理发表了国外铝冶金新技术资料,并提出了改进中国铝工业生产技术的建议。
40年来他单独或合作撰写轻金属冶金方面的论文150 余篇,单独撰写的专著有《铝冶金物理化学》和《预焙槽炼铝》两本,合作撰写的有教材《铝电解》等三本,合作翻译的有《冶金热化学》等七本。
发展融盐电解理论
邱竹贤致力于铝冶金及融盐电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对融盐湿润、融盐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均有新发现,形成了融盐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新学科。
融盐是一种高温离子溶液,冶金工业中应用于电解法生产铝镁等多种金属。融盐不但温度高而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理论研究工作难度大,若干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存在分歧意见,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得不透彻,浅尝辄止。
通过拍摄大量而系统的实验照片,邱竹贤归纳出普遍的湿润现象,揭示出阳极排斥电解液和阴极吸引电解液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融盐电解中发生阳极效应以及电解液向阴极渗透的机理,能够有效地设法在工业上加以防范,达到节省电能和物料消耗,并延长电解槽使用寿命的目的。
邱竹贤及其同事研制了一台高温透明电解槽,在此槽内观测铝电解、镁电解以及各种碱金属电解中金属在融盐界面上的溶解现象,用摄影机记录下金属雾颜色和特征。从量子化学研究,提出了生成胶体溶液与真溶液的混合溶液观点。
邱竹贤在融盐理论研究中是总体学术思想与重要创新点的提出者。他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和他的同事先后于1989年和1990年得到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金属溶解和电流效率研究)和一等奖(铝电解中的界面现象和界面反应研究)以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铝电解中若干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
2006年7月28日,邱竹贤院士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走完了86年的人生旅程。但他为发展我国铝工业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无愧于是我国铝冶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