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带来新机会,而机会永远留给的是有准备的人。近日,CCTV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了专题片“传统企业新动能”,用长达14分钟的专题,以山东祥光集团为例,报道了传统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向更高的效率升级、向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升级的典型态势。
从山东省阳谷县的一片荒地,到拥有业内公认的全球单系统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环保治理最好的生态铜冶炼工厂,全球铜冶炼领域的佼佼者——新凤祥旗下的山东祥光集团用13年对绿色发展的坚持,成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例证。而祥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引领产业升级、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传奇故事,也为中国传统企业以绿色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道路。
“要对得起这片土地,对得起老百姓” 朴素价值观造就工业传奇铜冶炼是业外人士眼中的“三高行业”,但祥光却从成立伊始就坚持把生态环保作为最高原则,这源于创始人刘学景的乡土情怀。也正是这样的乡土情怀,让新凤祥集团董事局主席、祥光集团董事长刘学景带领他的产业力量,多年来全力投身乡村振兴的一线。“办企业就要对得起这片国土,对得起老百姓,这样的话我们才能长远,心里才踏实”,现年67岁的刘学景在接受CCTV采访时谈到。
在祥光建立之初的2007年,刘学景顶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果断选择上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闪”技术,使得这家山东的民营企业成为全球第二家使用该技术的铜冶炼厂。据了解,该技术化学反应都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生成的烟尘和尾气可以全部回收,在环保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却使祥光在引进设备方面多付出10多亿元。
时代证明了刘学景在环保治理方面的远见,也回馈了他的果敢。凭借在环保领域的突出成绩,2008年,祥光集团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一起被评选为国家环境友好工程。
“将废水废气废渣吃干榨净” 绿色发展打造企业独特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祥光人永远在路上。据了解,在2007年建成投产后,祥光又陆续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超过9亿元。近期,祥光投资8500万元的全新污水处理系统第一次试运行。通过使用这套系统,祥光真正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
而在环保方面如此不设上限的投入,企业能否实现盈利呢?祥光的发展很好地阐释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祥光集团副总裁周松林介绍说,通过对全球最先进的铜冶炼技术的采用及后续通过自主研发的创造性升级,与目前国内主流的铜冶炼技术相比,祥光可以降低30%的生产成本。
此外,祥光还通过技术进步将传统铜冶炼的“三废”“吃干榨净”。例如,通过全球最高效率的阳极泥回收技术,每年可以获得20吨黄金、600吨白银、1000多吨铂、钯、铼、锡、锑等稀贵金属,可以为企业带来几亿元的净利润。而通过尾气处理设备每年可以生产硫酸超过170万吨,也可以给企业带来额外几亿元的收入。新凤祥集团总裁、祥光集团总裁刘志光说:“在祥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一直全力以赴将每件‘小事’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兑现绿色发展的诺言。”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祥光多年来为环保事业陆续付出了20多亿的巨大投入,但也通过倒逼的技术研发成果,获得了超过投入的回报,真正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 创新驱动引领行业发展刘学景深知,没有科技上的进步,中国企业做得再好,也就是一个冶炼铜的工厂,只有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有可能去创造一个超越竞争对手的行业新景象。
当年,全球铜冶炼的核心专利技术大部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企业由于技术上“受制于人”,需要花费高昂的专利引进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祥光汇集全国最优秀的专家,耗时2年进行技术攻关。2009年5月,中国铜冶炼领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旋浮铜冶炼”成功投产应用。与“双闪”技术相比,旋浮铜冶炼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工作原理,不仅进一步提升了铜冶炼的生产效率,而且解决了行业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低空污染的世界难题。
祥光的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巨头对铜冶炼领域几十年的技术垄断,也为中国和全球的铜冶炼企业降低了成本。不仅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等开始选用祥光的旋浮铜冶炼技术,美国最大的铜冶炼企业肯尼科特在最近一次的铜冶炼技术全球采购招标中也选择了祥光。这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铜冶炼技术实现了应用到美国顶级铜冶炼工厂的突破。
“双闪”技术曾经是铜冶炼皇冠上的明珠,而祥光的故事向世界证明了,任何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人都有能力摘取。
从一个单纯的铜冶炼企业变身为一个技术输出型的高科技公司,技术创新提速着祥光的产业升级之路。而身处典型的传统行业——铜冶炼行业,祥光的转身也证明了,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思维,只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能寻找到焕发活力的新支点,实现破茧重生,迎来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位于鲁西平原的阳谷县没有任何铜矿资源,能够凭借技术和管理在这里诞生出引领全球铜冶炼行业发展的中国企业,祥光的传奇故事不仅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缩影之一,也体现了民营企业心无旁骛办企业、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所激发的丰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