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轻熔铸厂259车床投产于上世纪60年代,负担直径162-305mm,长度400-800mm铸锭车皮工作。至今已经服役超过半个世纪,参与过多个“中国第一”的生产工作,为祖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259车床原有生产方式已明显落后,效率低、精度差,远远不能够满足东轻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老旧设备显颓弊,创新发展势必行。259车床采用传统机械式加工,操作步骤繁琐,且操作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现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受外力干扰存在不稳定性,在产品需求日益严格的条件下,影响着下道工序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此外,老员工逐步退出工作岗位,新员工不能掌握复杂的操作技术,老设备亟待更新换代。
节约资金自己干,设备改造出方案。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劳动强度,消除安全隐患,推动智能制造,迫切需要对259车床的工作方式进行彻底地自动化改造。熔铸厂改造小组认真梳理、反复探讨,最终确定了一套成熟的升级改造方案。一方面,将机床本体全自动改造,对老机床进行升级,将原有的机械传动部分重新设计,以匹配PLC控制系统。人工调整部分重新设计,实现准备、测量、辅助、加工闭环控制,编写操作程序,使机床和机器人的操作形成闭环衔接、整机合一。目前,原机械部分改造了72%,电气部分改造了100%。另一方面,通过加装智能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作业,实现该工序自动化生产。利用机器人的智能定位取料、精确送料和自动码垛的功能,效率得到了提升,也降低了安全风险安全。
开天辟地第一次,机器人登上熔铸舞台。“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我们的加工设备也急需投入到智能制造的大潮中去,去体验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福利。”熔铸厂铸锭加工工区作业长田超生在改造工作会上说。在他的带领下,该项目自2021年6月启动至2022年元月试生产,历时6个月的设计准备、22天的现场改造,实现了259车床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推进了中直径生产线的建设。
机器人减少岗位配置,未来与锯床、镗床配套形成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后每班次由4人降至2人,项目投资金共86.5万元,仅人工成本每年可节省48万元。该项目将最大限度减轻人员的重体力劳动,通过机器人操作有效避免了人员接触造成的工伤事故。同时,这也是东轻第一台机器人,对未来的智能化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旧貌换新颜,老旧设备改造更新在熔铸厂得到实现。下一步,熔铸厂将在更多岗位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效益。机器人将逐步应用到熔铸的各个工序中,一些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的岗位逐步由机器人替代。熔铸厂259车床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拉开了生产各岗位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的序幕,推动了智能化在东轻利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