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8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出席发布会,介绍7月份发用电和投资项目审批、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上半年各地能耗强度降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实施推进、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有关情况,并就媒体关注的下半年有效投资、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灾后恢复重建、粮食生产和价格、大宗商品储备投放、纠正运动式“减碳”及遏制“两高”、化肥保供稳价、生猪价格、海南自贸港建设、“两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80家境内外媒体的80多名记者通过线上方式参加本场发布会。
路透社记者: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然而,市场对此理解不一。请问,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政府将如何指导地方在纠正运动式“减碳”的同时,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答: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确实出现了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碳达峰不仅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更意味着碳达峰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脱钩”。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但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严重。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脉相承,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没有扎实做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这些现象,可以说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初衷和要求背道而驰,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对此,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也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承担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树立正确导向、细化政策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加大督导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样。
关于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近期,按照党中央部署,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压减拟上马的“两高”项目350多个,减少新增用能需求2.7亿吨标准煤,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专项检查中也发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不少地方的决心力度和工作成效还存在差距,一些突出问题仍亟待解决。下一步,我委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制定出台三年工作方案,指导各地扎实有力有序做好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拿下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澎湃新闻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组织完成多种原材料的国家储备投放。请问目前来看,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未来一段时间,发改委将如何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答: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部署,我委会同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分别投放了2批次国家储备铜铝锌,共计27万吨。
从市场反应看,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竞买,成交价均低于市场价。此次国家储备投放,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投放方式分批次、不定期、不定量,这样做有利于根据供需形势、市场预期、企业需求等方面变化,灵活开展市场调节,提高预期引导效果。二是面向加工制造企业定向投放,尽可能排除贸易商等中间环节,防止囤积居奇,让实体企业直接获得实惠。三是采用网络公开竞价,在规则上尽可能向中小企业倾斜,有利于广大制造业中小加工企业充分参与,为其提供了补充库存的机会窗口。
目前来看,两轮储备投放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社会各界普遍反映,储备投放体现了国家确保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决心信心,引导了价格预期,缓解了部分行业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情况,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大增产增供、适时储备投放、加强进出口调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切实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