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上午,云南省政协在昆明召开对口协商会,邀请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与有关党政部门负责人,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面临的困难和建议”开展面对面互动交流、对口协商议政。
主题发言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朱绍明:省级统筹协调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此次对口协商,是省政协今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为把本次协商开展成为一个求真务实、集思广益的会议,省政协经济委前期做了一些基础工作,3月以来,围绕协商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现结合前期调研情况,提出如下需对口协商的五个重点问题:缺乏产业集群品牌效应,压延加工利用程度不够。终端产品制造企业较少。产业链呈现“前端大、后端小”的特征,采选和冶炼企业比重大,压延加工企业比重小,尤其是下游终端产品制造企业明显不足,创新驱动发展支撑不足,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组提出协商建议:建议由省级统筹协调,滇中新区主导,园区与“飞入地”政府协商合作,共建若干优势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体系。在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有色金属材料就地加工转化、产品就地消纳。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省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增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着力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工艺改造升级。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水电资源大省的绿色能源优势,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委员发言
省政协委员、中国铜业有限公司党委常委、董事、常务副总裁孙勇:多点发力 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近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能源优势,全力推进有色金属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延伸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成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的强力支撑。但与先进省区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同质化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缺少产业链耦合。
从上游连接海外、中游优化产品、下游精深加工等方面多点发力,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有色金属发展新高地的角度建议:全方位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支持企业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扶持引导企业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协调能力。中国铜业正通过整合资源、冶炼流程再造、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措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致力打造一个“高精深”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实现“有色金属强省”“工业强省”目标,贡献中铜力量。
省政协委员、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云南有色金属资源目前在向下游延伸和上游整合方面依然普遍面临问题:产业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平台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较慢。有色金属优质资源整合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国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也还有很大空间。产业链延伸相关要素存在不足。
建议: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云锡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创建省级、国家级深加工新材料创新中心,整合省内企业、科研院校及下游应用产业等创新资源,共同推动产业技术突破。大力延伸发展精深加工产业链,培育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有色金属资源整合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和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加强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促进产融合作,加大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支持有色金属企业创建“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等试点示范,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在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全产业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过程工艺控制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杨斌:整合科技研发资源 加强平台体系建设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基本形成了以铝、铜、铅、锌、钛、硅、锗、铟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但目前,云南省在铝、铜、锡、硅、铅锌、铟、锗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面临着一系列困难,成为了制约这些产业发展的瓶颈。
建议:进一步整合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采用多元化科研投入,调动和激发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强化对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的支撑作用。结合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的共性需求,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服务体系,提供基于研发、咨询、测试、验证、人才培训等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培育引进人才,为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提供人才支撑。依托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训等方式培养研发人才、适用技能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加强国际化合作,促进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全球性企业,提高国际地位。
省政协委员、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李俊鹏:以资源为依托 实施品牌战略
目前,云南有色金属行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勘探、采矿、分类、冶炼、加工、制造、设计、研发、销售等完善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同时,以资源为依托,工业园区为载体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有色金属产业与其他新材料产业一样,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如缺乏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和研究团队,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配套与工程化能力较弱,高端产品产业化程度偏低;有色金属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急需提高;人才队伍中基础研究队伍不稳,工程应用技术队伍流动性不够,新兴产业人才流动性过大等。
建议:依据相关法规、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从源头上控制新建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项目。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工业引导专项资金和各类产业基金的作用,加大对有色金属工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积极鼓励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开展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推进高端产品研发,实施品牌战略,实施标准化战略。
省政协委员、云南振兴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柱宽:加强监管 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20年来云南铅锌工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解决了云南二十几万人的就业问题。但同时,云南进口原料的时代从10年前已拉开序幕,进口原料的权重将日益凸显,铅锌资源的短缺状况已成为制约云南铅锌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另外,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也是制约铅锌企业产业链发展的因素之一。还有,云南地处边疆,铅锌产业链所需高端科技、法律风控等专业人才匮乏,环保成为产业发展前提,铅、锌金属消费进入平台期,再生产业发展存在无序竞争现象等困难。
建议:尽快采取措施整合云南铅锌资源,尽快推动恢复部分龙头矿山企业建设和生产,增加地方财政及税收,解决当地就业问题。银企互动,给发展稳定、资产优良、信誉评级良好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进一步出台支持企业人才引进的鼓励措施,对核心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减免个人所得税或其他鼓励措施。财政对规模企业给予环保投入补贴。解决铅、锌金属市场消费增速降低问题,引导企业铅锌产业链的延伸。再生产业发展中无序竞争的现象,要完善制度,细化措施,加强监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
省政协委员、云南金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荣:做好资源储备 兼顾利益与生态
云南省有色金属储存量随着开采程度不断加大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开采难度不断增加。云南有色金属企业以冶炼为主,矿山原料生产发展严重滞后,有色金属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能力不足。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在高端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上缺乏核心技术,主要以生产加工初级产品为主,自身研发投入不足,深度开发利用能力受限。有色金属行业缺少灵活的平台、多层次育人和用人机制,缺少高水平、复合型技术人员,特别是有重大突破的高端人才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瓶颈制约。
建议:做好资源储备,继续推动资源战略。建立有效战略储备机制,采取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和战略储备等手段,保护优势资源。支持深部、难采及低品位矿体开采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参股或控股海外矿山,通过与国外矿山签订长期购买协议、海外投资办矿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有色金属资源整合平台。充分发挥云南有色金属工业教育科研体系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中、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队伍。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资本运营,加强省内地区有色金属上下游企业或产品的结合,加大规模经济效益,进行产业战略重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色金属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兼顾利益与生态,推动技术结构升级,强化招商引资。
职能部门回应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修春:健全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云南作为全国有色金属工业大省,产业链集中在选矿、冶炼等中前端的特点尤为突出。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存在产业转型升级较慢、产业链较短。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云南有色金属产业上下游创新成果的转化对接渠道还不够顺畅,研发力量主要集中于矿冶领域,对延伸产业链、中后端材料领域的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产业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产业投入不足。
为了加快云南由有色金属大省向有色金属强省转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下一步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支撑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做好产业发展政策的适时动态调整,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政策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发展。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二级巡视员王宜国:着力延伸产业链
依托资源能源优势,推进矿电结合,有色金属工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但是,有色金属工业自身存在的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基础材料为主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短板”问题,已严重制约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存量、提升增量,延伸产业链促进有色金属工业高质量发展已时不我待。
下一步,云南省将依托清洁能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抓住国家战略和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把有色金属工业打造成为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加工集散地、技术输出中心和新理念发展标兵,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定位”的排头兵。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发展新业态。
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赵海波:提升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已形成以矿产采选、冶炼、加工为基础,以科研、技术、人才为支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原材料产业体系,是全省除烟草、能源外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但优质资源紧缺,精深加工亟待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缓慢成为了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下一步,将建议支持建设云南省铝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云南省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等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云南有色金属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升级。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有色金属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绿色数字矿山建设;推进稀贵及特色金属材料数据库建设,构建数据驱动的新材料研发体系,加快新材料研发,构建水电铝智能信息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晓静:支持重点龙头有色金属企业
有色金属工业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是云南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舱石”。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基础扎实、潜力巨大、优势明显,但现阶段发展质量并不高,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支持重点龙头有色金属企业,实现有色金属产业链的延伸。
(来源: 云南政协新闻网)
云南省发布2020年有色金属商业收储资金管理办法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政府【2020】11号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据云南省工信与财政厅【2020】179号发文,2020年7月10号起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有色金属产品商业收储及贴息。本发文进一步细化了各个品种的收储数量,同时给出具体商业补助信息。
收储管理
(一)收储品种和数量上限:阴极铜(GB/T 467)11万吨、重熔用铝锭(GB/T 1196)34万吨、铅锭(GB/T 469)7万吨、锌锭(GB/T 470)24万吨、锡锭(GB/T 728)4万吨、区熔锗锭(GB/T 11071)20吨、钢锭(YS/T 257)50吨、钛及钛合金铸锭(GB/T 26060)1500吨。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收储计划并实施分配。
(二)收储期限:收储期限为一年,自本办法印发日期计算。承储企业的基本条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召集单位)组织企业自愿申报承储,申报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工商登记注册在云南省辖区内,具备有色金属生产资格以及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承储的有色金属品种为自产产品,能够获得银行收储贷款支持。
(三)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四)属于行业龙头企业,具备与承储数量相适应的仓储能力,疫情期间持续稳定生产,对工业稳增长和“六稳”“六保”工作贡献大。
(五)依法依规生产经营,近三年内无偷税、逃税记录,未因违法违规行为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和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行为。
(六)贴息补助标准及资金算法。贴息补助资金2企业本贷款实际发生额X执行贷款利率X实际承储天数/365天X补贴标准。对承储锡、铟、错、钛的企业给与80%的贴息补助,对承储铜、电解铝、铅、锌的企业给与60%的贴息补助。
此次云南收储措施为后疫情时期稳定实体经济发展,支持企业生产,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市场预期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吸收市场部分过剩产量,有助于改善基本面。(云南工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