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日报3月11日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春节后国内有色下游企业开工普遍受阻,现货市场消费整体低迷,不少企业面临库存累积、销售不畅、资金紧张等难题。另外,疫情期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也给相关现货企业经营带来了挑战。
“整体上看,产业链上下游在疫情期间都受到了影响。”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铜)相关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原材料供应方面,由于疫情期间上游企业开工率不高,国内矿端供应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逾50%。此外,由于物流不畅,进口矿到港后无法及时发货,也给原料到厂带来了不便。
产品销售方面,下游企业普遍开工延迟,铜现货市场消费持续低迷。2月份以来,铜价维持低位,在此情况下,现货贴水还在100元/吨以上,由此可见消费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铜陵有色)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浙等地是公司电解铜的主要目标市场,也是国内铜消费的主要集散地。冶炼企业属于连续作业企业,春节期间保持着正常的生产节奏,但由于疫情防控,下游铜材加工企业开工普遍推迟,人员流动和物流运输均出现停滞。这就打乱了公司原先的销售计划,导致现货销售困难,产品库存积压严重,进而出现资金紧张等问题。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铝相关企业。作为甘肃省最大的铝冶炼企业,甘肃东兴铝业有限公司(下称东兴铝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下,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销售压力,汽车物流运输受阻以及下游铝加工企业复工延迟,导致铝液销售量大幅下滑,铝锭库存快速累积。
此外,在采访中,部分有色加工企业也告诉记者,疫情导致企业原本就不充裕的现金流更加紧张,二季度是有色金属行业的传统消费旺季,在前期原料存货不足和短期资金压力下,企业面临着即使二季度终端需求复苏,却无力提前逢低买入原料备货的窘境。
春节后,国内期货市场2月3日恢复交易,为现货市场提供了定价平台,现货买卖双方都有了购销的价格依据。对于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少现货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锁定利润空间,实现交割回款,缓解了疫情期间企业的经营压力。
江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公司通过卖出保值操作,锁定了销售价格和利润空间,有效规避了价格下跌风险,同时保障了原料和产品购销的有序进行。据介绍,在春节之前,江铜仍有较多的产品库存还未销售,但这批产品的原料价格成本已经确定,于是公司选择在节前建立空头头寸,通过在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操作锁定原料价格风险。节后开盘首日铜价下跌近3000元/吨,公司期货套保的盈利有效对冲了现货端的损失。此外,公司通过在2月合约卖出交割4000吨阴极铜,减轻了下游销售不畅带来的压力。
铜陵有色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公司充分利用“铜冠”牌电铜的交割资质,把传统的期货保值延伸到交割变现,保证了数亿元货款的及时回笼,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公司还借助上期所仓单交易系统,利用线上交易手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仓单融资管理,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一方面,公司利用交割时间差,将在手仓单在上期所仓单管理系统进行质押,释放的80%货款可以冲抵公司的期货保证金,用于套保风险管理,释放了企业的自有资金,缓解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公司还通过上期所标准仓单交易平台直接进行仓单线上挂牌转让,与潜在客户直接对接,实现了销售货款的顺利回笼。”他说道。
东兴铝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铝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锁定销售利润、规避铝价波动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19年11月初,面对电解铝供应过剩、铝价承压的市场现状,公司抓住年末短期供需错配、铝价拉涨的有利时机,制订并开始执行2020年度套期保值计划。”他表示,进入今年2月,由于疫情形势严峻,公司在春节假期前就预判到节后可能出现销售不利的局面,提前安排2—3月的铝锭发运、交割事宜,并与上期所、期货公司、交割仓库等进行沟通协调,做好交割库容预报、仓单制作工作,确保铝锭交割任务的顺利完成,有效地缓解了公司的铝产品销售压力。
此外,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在疫情影响企业正常现金流的情景下,不少企业还利用期货建立虚拟库存提前备货。据介绍,虚拟库存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采购和销售计划、资金及经营规模,在期货市场建立相应的原材料买入持仓。由于期货市场采用保证金交易,通常只收取交易总额5%—15%的保证金,建立虚拟库存可以通过少量的资金锁定期货合约换取存货,不但减少了购买原材料所占用的资金,而且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云锡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建立虚拟库存,可以达到灵活调配原料及产成品库存的目的,从而优化采购与销售。比如在锡价较低的时候,可以在期货上买入;在锡价较高的时候,在期货上卖出。这样对应的合约买卖就可以看作是锡锭库存增减,实现低价高库存、高价低库存的目标。同时,公司还能利用期货交割将虚拟的库存变化转为实际的库存变化,实现期现联动与产销联动的有机结合。